圣谷山:一枚叶子由谷而山的传奇——第三届“经山历海看日照”征文大赛采风行探幽日照圣谷山茶场优秀作品选登

“一壶斟就春溢身,忘却龙井碧螺春。”

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赞美日照绿茶的诗句,20世纪70年代他在日照指导农民种茶,对“南茶北引”倾注满腔热血,那穿过了一个甲子的守望,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。

乙巳年暮春,应文友有约,我来一场梦中茶香与诗意的奔赴。

出城沿613省道西行,出东港界牌约百米,至岚山区黄墩镇陈家官庄村东南今幸福公路的起点,便看见丘陵最高处的小山村——唐子顶,这里是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。

多年前,我曾经慕名而来,探访过残存的盐茶古道。

那是孟夏的一个中午,我独自漫步在盐茶古道上,站在十里长坡下,凝视脚下万千人马走过的石板路,眼前仿佛是挑夫、背夫佝偻的身影或挑或背着沉重的海货、食盐和茶叶等,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,顺着山坡穿过密林向上艰难跋涉。春去秋来,千年的盐茶古道曾商旅不绝,骡马成群,悠远的铜铃声声响彻十里,更是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古道上那男女老少同风雨、共患难,无论严寒酷暑,每日里鸡叫便起床爬坡越岭,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时分才寻店投宿,唐子顶只是他们旅途中的一个驿站,或为一碗茶水,或为一碗豆脑,或为一根油条,或为歇脚找个避风雨的地方……他们背负的是家庭责任和重担,脚下踩的是生活的艰难,他们的汗水无数次打湿过这条路,用沉重的脚步丈量苦难的人生,收获着微薄的希望,生生不息地走在传承着友谊和情感的千年古道上,传播着茶文化的历史和文明,一路刻下深深的岁月烙痕。

20世纪60年代,“南茶北引”在日照获得成功。自那时起,山梁之间原本荒芜的土地上,一片片茶园不断延伸,采茶、炒茶、卖茶成为乡村振兴的人间烟火。盐茶古道历经沧桑巨变,也因南茶北移而生机勃勃,日照绿茶用独特的文化底蕴,沿着新时代的“盐茶古道”,走出绵延的大山,深情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,这些故事是日照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奇迹……

“我走过你走过的路,这算不算相逢?”我侧耳倾听古道上当年留下那激动人心的故事,寻觅蹄印、脚印在盐茶古道上书写的茶文化历史记忆。

车行至邵家府右拐进山,路渐变窄,硬化的路面变成了土路,越过山丘豁然开朗,花香、草香扑面而来,宛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。车随着山路的起起伏伏,也上上下下的颠簸。握紧方向盘,山回路转,绿油油的茶园梯田宛如海洋一碧万顷,在青山绿水间与大梁山、甲子山等浑然一体,构成一幅原始苍茫的画卷。

早晨的圣谷山,空气弥漫着阵阵茶香,山上山下,青翠欲滴。正是槐花芳香四溢的季节,整个山谷目光所及之处,一串串的槐花挂满了枝头,仿佛置身于白色的海洋。蝴蝶在百花丛中飞舞,小鸟在枝头跳跃,茶香夹杂着百花的气息,在微风吹拂之下充盈着整个山谷, 给人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感觉,展现出圣谷山和合共生的宁静之美。

君可知?那第一缕茶香,浓缩着一片茶叶的千年奋斗、迁移史。北纬35度的绿色奇迹,从1966年的褶皱里埋下了绿色的火种,是点燃这块土地的最好见证。1966年的江北,还不懂茶为何物,却有一群人在北山、南岭的坡地上,用铁锹叩开岩层,将江南的茶苗栽进深厚的土壤。那些蜷缩在苗圃里的嫩芽,无惧严寒酷暑,无畏冰霜雪雾,在这里扎根、发芽和收获。谁会相信,它们迎着阳光向阳而生,在料峭的春风里用柔弱的身躯做笔,悄无声息地改写着江北不能种茶、更不能产好茶的历史。

友人俯身抚摸着茶树枝头爬上的那一抹新绿,和我们诉说着种茶人的艰辛:那无序采伐裸露的一片荒凉,十五载披星戴月,一把把用坏的镐头,一手的老茧,用汗水浇灌出的希望,绿化的小树苗长成碗口粗的大树,为茶树遮蔽灼热的日光,脚下的灌木、草丛和落叶为茶叶提供天然的养分。一片叶子长成万顷碧波,绿茶在春光里舒展的腰肢,是槐花雪落时,与茶香私语的秘密。茶田里漾起绿色的涟漪里,书写着属于日照绿茶的草木诗学。

2002年早春的晨光里,圣谷山茶园那一枚新抽的鹅黄绿,带着对土地的虔诚悄悄绽放。2003年“圣谷山”商标成功注册的那一刻,仿佛给这片茶园戴上了一枚勋章,从此,每一片茶叶都有了自己的姓名,每一滴晨露都折射着品牌的光芒。这座生长在山海之间的“茶香修道院”,从有机茶园到国际金奖,从科技赋能到文化铸魂,每一片茶叶都是时光的学徒,“福鼎大白”裹着晨露,化作杯中“冰心雪”,清冽如泉;采摘了春风的温柔,嫩叶揉捻成“东夷瑞草”,甘韵藏着山岚的私语;群体种与迎霜种在智慧茶园里“对话”,让科技的温度融入叶脉。而那首创的日照红茶“含弘”,更是以琥珀汤色,煮透了江北茶乡的春秋。当中国方圆认证的印章落在有机茶园的档案上,当美国雨林联盟可持续认证、欧盟有机认证像透明的羽翼掠过茶梢,江北茶乡的天空,第一次触摸到了国际认可的星辰。这家现代化茶企正以“江北茶界标杆”之姿,在茶香氤氲中勾勒出中国茶的世界版图,把一片叶子的故事写成了横跨山海的传奇。

看,群山静默,云雾缭绕,岩石掩映的树枝像水洗过一般,绿得尤其可爱,是谁的身影在云雾织就轻纱的茶垄间漫步?当春风掠过圣谷山的茶田,是谁在圣谷山用胆识和爱心合着茶香研墨,默默写给时光的情书?每一棵茶树将日光与山风酿成杯中清韵,是谁舞动千万片翻涌的嫩叶,吟哦一首绿色的诗行?

山谷里布谷鸟余音袅袅,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茶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”

“吾辈只为茶而来,有道茶人似茶痴。”

扑进春天的圣谷山茶园,在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茶园里寻觅那一杯心中的翠绿。看!280亩有机茶园,是文友用陆羽的智慧布下翡翠矩阵,每一片叶子都悄悄沐浴雨露的私语;1000亩无公害茶园如绿色的浪涛,在山风里起伏出韵律。最妙的是野山林下茶基地,一山的槐树枝繁叶茂,与树下的茶树共生,盛开的槐花似雪,春风掠过枝头时,槐花簌簌坠落茶树间,像碎玉跌入茶盏,未炒先香,未泡先醉。

跟着朋友拾级而上,伸手拨开齐腰的林下茶,漫步林间。说是台阶,是友人根据地势,随意从沟壑间捡来的石块,顺势铺垫;林间也没有路,只是从茶林稀疏的空隙勉强插足通过。抬头看见友人草帽下面那黝黑的脸庞、布满老茧的双手、成堆用破的手套和胶鞋,还有那忙碌的身影,日复一日辛勤地侍弄茶田劳作,让我不由得想起盐茶古道穿梭的背夫和挑夫,时光把他塑造成一个虔诚的茶农、现代茶文化传播者,他让每一片绿叶都有了穿越古今的生命传承。

圣谷山的独特藏在“茶槐共生”的生态哲学里。春风抚过脸颊,漫过林下茶垄,槐花如雪落进茶丛,形成茶吸槐香,槐护茶荫的天然循环。老槐树撑起五月雪,松针筛落碎金阳光,茶树在乔木荫蔽间低吟,根须啜饮着腐殖土的芬芳,这种“林茶和合共生”的模式,让茶叶浸润着槐花的清甜,更以自然生态抵御病虫害,成就绿茶如烟,香融春风的独特气韵。有机茶园里每一片茶叶都经过日光的淬炼,在云雾与海风的滋养中,茶烟、槐香共舞,友人蘸着茶香、汗水,合着青春热血,在天地间挥毫泼墨写就生态育茶的绿色诗篇,描绘着一幅由自然之手皴染的生态画卷。

圣谷山产出的茶命名,更是舌尖上的诗经。“冰心雪”是冬雪初霁时采下的头芽,带着冰晶的清冽,泡在玻璃杯中,仿佛能看见雪山的倒影;“鲁冰花”采自五月茶园,彼时鲁冰花正开,紫色花影落在茶芽上,泡出的茶汤里藏着乡愁的纹路;“含弘”取自《周易》,《周易》坤卦彖辞原文为: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坤厚载物,德合无疆。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”茶味醇厚如哲思,入口便觉天地辽阔;“瑞草”二字承续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,每一片叶子都是古老药典的注脚;他们将茶田落满落雪的槐花这种共生之美称作“翠园听雪”,每一片沾着槐香的“金萱”茶芽,都是春风写给舌尖的七言绝句……收获了满眼翠绿的茶树们,各自注入诗意的姓名,带有书卷气息、文化意味和地域特色,在春光里站成诗行——福鼎大白是婉约派,金萱是浪漫主义,中茶108是新古典主义,而林下茶则是自然派的桂冠诗人。是谁在春风里种茶,于星辰下研茶,向文脉中传茶?这是圣谷山人在春风写下的画卷,茶名里的文脉长歌融入了友人的诗人浪漫情怀。

一叶一世界,透过杯盏追梦星辰大海。圣谷山的荣誉室,是一本被茶香浸透的史书。2007年的山东省著名商标,是第一颗破土的星;2009年“中茶杯”双一等奖,是两簇跃出海面的浪花;而同年首创的日照红茶,如同一道惊雷,劈开了江北只产绿茶的刻板印象,那张山东省首张红茶工业生产许可证,是火焰锻打的勋章。此后的岁月里,荣誉如星子坠落——2010年山东名牌的光环,2012年首张有机认证的金箔。2015年,荣获意大利米兰百年世博会金骆驼奖,为山东茶带来了巨大荣誉。2017年“中茶杯”特等奖的露珠,直到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香飘进国际视野,圣谷山的茶盏早已盛满了世界的目光。

动人心魄的是2019年日本“世界绿茶评比会”最高金奖,三年一届的等待,换来茶芽在异国他乡的绽放。那一刻,圣谷山的绿茶不再是江北的风物,而是东方美学的使者,带着美国、日本、欧盟的三重有机认证,在全球味蕾上书写中国茶的留白,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响彻新时代丝绸之路的千年回响。

我们从一枚树叶的叶脉里读懂日月星辰,在茶香里听见日照山河的声音。在圣谷山茶厂研发中心的远景上,心中勾勒着一张茶界的星图。刘仲华院士的团队是北斗,在茶叶深加工的宇宙里定位方向;韩国姜育发教授的显微镜下,正在破译茶多酚与健康的密码;日本中村教授的茶香数据库,与湖南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包小村的智能炒制系统遥相呼应,如同东西方的茶香在云端握手。这些科技星辰的光芒,落在福鼎大白、中茶108、迎霜、金萱等茶种上,让传统茶苗血脉里流淌着智慧的基因。茶民宿的窗棂漏下月光,圣谷山茶人伴着《挑担茶叶上北京》歌曲,将追梦的脚步写在风里,写在雨里,写在晨光、暮色里,写在三餐四季的人间烟火里。

这是圣谷山的故事,是江北茶乡的史诗。在这里,每一片茶叶都是时光的琥珀,封存着六十年南茶北引的风雨;每一缕茶香都是文明的信使,传递着东方美学的密码。当你举起圣谷山的茶盏,喝下去的不仅是茶香,一整个春天的山河,更是一个种茶人对日照绿茶的炽热情愫。

回程路上,暮色悄悄漫过圣谷山,车载收音机传来吉萍的《明月夜》的歌声,回望圣谷山茶园深处亮起了一盏灯。那是守茶人的心灯,照亮着茶文化的漫漫长路。他们记得南茶北引的艰辛,记得首株茶苗越冬时的忐忑;他们珍视每一张认证证书,如同珍视茶叶上的晨露;他们在茶名里藏进文脉,在茶杯里盛满岁月山河。当春风再次漫过林下,绿茶如烟,槐香似梦,圣谷山的守望者们正以茶为笔,在北纬35度的宣纸上,书写着——一片茶叶的地老天荒,一脉茶香的永续传承。

(作者刘汉利,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获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届日照文艺奖。 )

插图:王立军

半岛网编辑:张永平